食用菌二、三级菌种培养基常用原料和配方组成
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物质均来自培养料,为此,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制作以及栽培食用菌原料的营养与配方,会直接影响到菌种的质量以及食用菌栽培的生物学效率。菌种制作以及食用菌栽培的原料基质可分为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主要原料有工农林业副产物、禽畜粪便、野草和树枝以及食用菌栽培废料等,简称为主料。它们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食用菌生长的主要营养源。辅助原料在培养料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整个培养料的营养起着重要调节与促进作用,如提高产量和质量、保持水分、调整酸碱度、病虫防控等,简称为辅料。辅料主要针对食用菌生长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起到辅助性作用。
(1)主料
①木屑 菇木和耳木粉碎成木屑,是木腐食用菌主要的营养来源。我国适宜木腐菌生长的树木种类多、分布广,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树木材质、树龄和粗度以及不同菇、耳对其的适应性,选用适生树种。
②工农业副产品 适于栽培食用菌的主要有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稻草、麦秸、玉米秸、大豆秸、花生壳、甘薯藤、花生藤、大豆荚、大麦草、甘薯渣、粉渣等秸秆类和饼渣类。
③小麦、小米等谷物 取颗粒饱满、完整、未破皮的,除去瘪粒、杂质,适用于原种的制作。
(2)辅料
①米糠 米糠是栽培各种食用菌最常用的辅料,主要作用是增加氮源。新鲜的米糠中含有12.5%的粗蛋白和大量的生长因子,如硫胺素(VB1)、烟酸(VB5)等。一般添加量为5%~15%。
②麸皮 是栽培各种食用菌最常用的辅料,它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培养料的氮源。此外,还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如VB1、VB2等。但需注意添加量不宜过高,否则培养料碳氮比失调,会造成菌丝徒长,而且还易感染杂菌,甚至导致不出菇或出畸形菇。一般使用量为15%~20%。麸皮有红、白麸皮之分,红麸皮营养成分含量较高。
③玉米粉 玉米粉也是常用的辅料之一,在食用菌栽培中既可作为速效养分,促进菌丝快速生长,又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生物素等,常被视为增产剂。玉米粉主要用于低温型食用菌的生产,添加量一般控制在3%~5%,高温季节进行食用菌生产一般不加或少加玉米粉,以免造成链孢霉等杂菌污染。
④糖 因为棉籽壳、木屑、各种秸秆、稻草等都是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分解较慢,为促使接种后的菌丝体很快恢复创伤,促进菌丝迅速生长,常在培养料中加入少量葡萄糖或蔗糖作为食用菌培养初期碳源的补充,同时还可诱导胞外酶的产生,加速对粗纤维等原料的利用。一般添加量控制在1%~2%。食用菌培养料中添加红糖、白糖均可。但红糖中葡萄糖含量较高,且含有较多的铁、锰、锌等矿物质元素,能满足菌丝生长过程中对微量矿物质元素的需求。此外,红糖中还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等,更是白糖所不及的。但白糖更容易与主料混匀,使用方便。
⑤石膏 可中和食用菌菌丝在分解培养料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同时还能降低木屑中单宁的含量,使之更有利于菌丝的蔓延。添加量为1%~3%。能起到稳定酸碱度,增加钙、硫营养成分的作用。
⑥石灰或碳酸钙 配料时添加1%~5%的石灰或碳酸钙,除可补充钙外还可调节pH,防止培养料酸败,在高温季节尤为重要。此外,还具有防止绿色木霉等杂菌污染。但不同的菇类耐酸碱性不同,所以要求石灰的添加量也不一样。喜酸性食用菌如猴头菇、香菇、金针菇等的生产一般不添加石灰。石灰或碳酸钙在袋栽食用菌的代谢过程释放一定的二氧化碳,会促使子实体早熟,对质量造成影响。
⑦过磷酸钙 过磷酸钙是一种弱水溶性的、迟效性的磷素化学肥料。大多数为灰白色粉末,易吸湿结块,含有效磷15%~20%。培养料添加过磷酸钙,可补充磷、钙的不足,还可防止培养料中铵态氮逸散。过磷酸钙是常用的酸碱调节剂,具有改善培养料理化结构的作用。使用量一般为1%~2%。
⑧尿素 尿素是一种含氮素较高的速性化学肥料,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也有的是小颗粒状。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含氮量42%~46%。培养料中添加尿素是补充氮素不足,提高产量的措施之一。其用量一般为原料的0.3%以下。
此外还有粕饼、黄豆粉、过磷酸钙、硫酸镁等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