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的出菇管理方法步骤
栽培双孢蘑菇的原料大多是农、林副业的下脚料和畜禽粪类。原料丰富,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栽培方式可分为床架式栽培、箱式栽培、地畦式栽培等。这些方式既可在室内栽培,也可在温室进行。双孢蘑菇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在生长发育中若遇到环境变化,生理功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在出菇管理中常出现以下不正常现象。
1.地雷菇
前期菇床通风过强烈,导致粗土层含水率偏低,加之覆细土过迟,菌丝难爬上土层,造成出菇部位偏低;过早喷出菇水,而且喷水量过大、过急,菌丝下沉,使子实体原基在培养料面和粗土层之间形成;播种太迟,气温较低,而且通过菇床上的气流过猛,菌丝也难爬上土,出菇部位较深。因此,覆细土不宜过迟,粗土层调水之后,减少菇房通风量,保持一定的相对湿度,促使菌丝爬上覆土层。
2.畸形菇
受虫害、病菌侵袭及覆土的霉变,还有出菇期通风不足,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菇柄伸长,菌盖展不开,形成畸形菇。因此,冬季采用炭火加温时,要注意通风。
3.空心菇
当气温高、水分供应不足或气温过低,菇生长缓慢,在菇床面停留时间过长,均会产生空心菇现象。
4.薄皮菇
培养料过薄,未充分发酵,或覆土过薄,通风不良,以及高温高湿环境,均易产生薄皮菇。
5.硬开伞
在子实体正常发育时突然受寒流影响,使培养料温度下降(在11℃以下),子实体中的糖及含氮物质被迫转运回培养料内维持菌丝体的生长,致使子实体发育减慢。若气温突然回升,暴露在空间的子实体继续发育,水分养分等一时供应不上,从而迫使菇体硬开伞。
6.死菇
菇床上小菇突然萎缩、变黄,最后死亡。主要原因是子实体原基形成时气温突然回升,使菇体发育加快,水分及营养供应不上,造成子实体原基成批死亡。
7.红根
出菇前高温阶段用水过多,覆土层含水率过大,培养料偏酸、追施糖料过多及通风不良等都可能形成红根。应注意使覆土的含水率保持在22%~25%,避开高温时喷水。追肥要适当,糖分要适量。如发现红根可适当喷些石灰清水。
8.水锈斑
在蘑菇多次喷水后,要求打开门窗进行0.5~1h的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否则,菇房内湿度过大,就会使蘑菇表面滞留小水滴,时间稍长形成铁锈色斑点。
此外,某些药物、油类物质及气体如柴油、敌敌畏、加温火炉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可导致其他若干种畸形菇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